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的数据,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国内光伏市场虽受产业链上游硅料阶段性产能紧缺的影响,但仍保持稳增长的装机态势,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装机87.4GW,同比增长60.3%,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首次达到51.11GW,成为新增光伏装机的首要力量,并呈现集中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和户用光伏“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全国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产量分别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电池转换高效能、组件大尺寸和双面化等光伏技术迭代更新带来的发电经济性日益凸显,有力支撑全球“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
拓日新能是中国光伏行业中率先实现装备自制化、工艺自主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全球化的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较早可同时生产三种太阳电池芯片并且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新能源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持续创新、稳健发展,是国内较早打通并拥有“从砂到电”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的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高效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胶膜、光伏支架、光伏接线盒、多样化便携型太阳能电源及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分布式及地面光伏电站的设计、
建设及运维等业务。拓日新能以开拓、创新、务实、高效为理念,专注于新能源光伏产业,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便携型太阳能清洁能源,也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缺电国家提供了改善民生的清洁照明产品。拓日新能在分布式及地面光伏电站的EPC承揽建设和运维方面,具备丰富的安装和运维经验。截止目前,公司拥有“广东深圳、陕西渭南、四川乐山、陕西西安、新疆喀什、青海西宁”六大生产基地。公司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七个部委研发项目,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广东省优秀企业和连续十四年深圳知名品牌等荣誉。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64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592项,外观专利11项,同时,公司拥有广东、陕西和四川三大省级技术中心与深圳市工业设计中心,拥有坚实的科技研发基础。
公司具备超过十年的光伏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和运营等一体化能力,自持光伏电站与同行企业相比的成本优势主要源于公司具备光伏组件核心辅材(玻璃、胶膜、接线盒和支架)、太阳能电池产品(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公司在自持电站和EPC承建中实现超70%的原材料自产自供,从而形成了公司承建光伏电站独特的成本优势。
目前公司自持电站资产规模占公司总资产比例将近30%,且发电效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电站毛利近年来保持在65%以上,体现了公司在光伏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及运营一体化方面的综合实力,自持电站的运营收益成为公司持续稳定且占比最大的利润来源。此外,公司不断增加自持电站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厚公司利润。
公司上市以来坚持以全产业链垂直发展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技术研发和设备自制为驱动力,结合自身优势,纵向产业链布局涵盖上游拉晶铸锭至下游电站的开发、建设、运维,横向聚焦光伏玻璃和光伏胶膜等辅材领域,有效打造产业链的优势链条,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应对原材料周期性波动、技术迭代等行业挑战。
近年来,公司根据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弹性调整,向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胶膜制造产业重心转移,通过设备自研更新、产线技改等方式提高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胶膜和光伏接线盒等产能,致力为客户提供光伏辅材一站式配套供应服务,打造多元化利润增长的模式,持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与盈利能力。
技术研发和设备自制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战略。公司成立至今,建立了以董事长为总工程师牵头的核心研发团队,在核心装备自制、工业设计、工艺技术研发等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公司积极投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从装备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编程与控制等方面,实现装备与工艺的有效契合。截止目前公司拥有自制率超过70%的全自动智能太阳电池组件生产线,在高端制造、智能技术领域不断突破,从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与此同时,公司秉承开拓创新的理念,超过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与沉淀,拥有广东、陕西和四川三大省级技术中心与深圳市工业设计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等;公司研发团队始终保持着行业的技术研发前瞻性能力,在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和光伏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不断进行工艺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保持公司在光伏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为公司承接平价电站建设创造了极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公司始终保持“积极稳健”的核心经营理念应对市场风险,紧抓创新技改与差异化投资机会,坚定稳健发展路线。为提高公司抵抗行业及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公司开展现金流科学管理,严控现金流风险及资产负债率。同时公司充分利用上下游打通联动的产业链模式,聚焦大客户供应链配套服务,减少承接大额垫资的销售订单,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此外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资本市场、国有银行项目贷、深圳气候投融资改革试点等融资途径,优化债务结构,减少短期借款,增加中长期资金配置,盘活电站资产,将资产负债率维持在安全适中水平,并有效降低公司的财务费用。公司始终表现出良好的偿债能力和抗风险水平,也为未来的业绩增长提供了保障。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管理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公司拥有一支团结进取、行业经验丰富等综合互补的管理团队。首先,管理层在职年限平均十年以上,年龄结构合理,对公司的发展理念及发展前景高度认可,通过不断推进创新管理、优化组织架构等综合措施,以适应未来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其次,管理团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背景,通过长期深耕光伏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提升了优秀的管理水平,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财务、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等现代化管理体系,并通过各种创新改革有效降低公司的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不断增厚公司的成本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各分部营业总收入188,864.29万元,分部间合并抵消56,576.41万元,抵消后合并营业收入实现132,287.8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23.97万元,同比下降50.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716.6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5.03%;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7,953.50万元,同比增长200.81%。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玻璃业务收入41,201.93万元,同比增长8.79%。
本年度归母净利润较往年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受硅料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报告期内运输成本大幅增加、光伏玻璃市场均价同比下降等因素影响,公司主要产品毛利额下降,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随着全球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日益重视,叠加2022年初的俄乌地区冲突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明显加快。印度、欧盟、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通过能源规划战略的调整,纷纷调高光伏新增装机目标。
公司一直坚持以“Topraysolar”为自主品牌,专注于清洁能源民用化应用的领域,前后开发出超过500种民用消费类产品,主打欧美、南美、中东和澳洲等市场,完善的产品矩阵能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发出适合当地市场的新型太阳能产品,包括太阳能柔性组件、阳台光伏系统、太阳能灯具和移动式储能电源箱系统等创新型消费产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出口收入45,641.60万元,同比增长28.33%。
2021年开始,由于国家发改委针对光伏玻璃新建项目实施不再要求产能置换的新政策,国内光伏玻璃产能不断快速增长,根据工信部消息,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国光伏玻璃在产企业共计40家,合计产能84,000t/d,同比增长121.6%。因光伏玻璃供给端较为充裕,价格在报告期内持续低位波动。此外,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的数据,2022年双玻组件的渗透率为40.4%,预计到2025年双玻组件的渗透率将有望达到55%,在硅片大尺寸化和光伏组件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下,促使大尺寸、薄片化的光伏玻璃需求增长。公司现已具备量产大尺寸、多规格以及2.0mm厚度的激光打孔和丝网印刷等类型光伏玻璃的能力,并不断优化原有设备,不断提高产能和重点大客户的销售占比。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玻璃产销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实现营业收入41,201.9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9%。
光伏胶膜作为光伏组件封装的关键辅材,对电池片起到保护和增效作用。目前,公司已具备量产高透型、高截止型、白色EVA、POE等光伏胶膜产品的能力,并已对外销售。此外,公司西安产业园亦全面启动建设,规划建设光伏胶膜生产基地、太阳能研发技术中心以及搭建新一代光伏产品生产线等。另外,公司在深圳光明生产基地已实现量产光伏接线盒,且接线盒系列产品已通过IEC62790标准的TUV南德认证,实现全面自用,并向主要的玻璃大客户群体同步导入光伏接线盒产品,实现辅材一站式的供应链平台。
未来,公司利用陕西区域双产业园的地域优势继续扩大光伏玻璃和光伏胶膜的产能,形成一体化联动销售,打造一站式辅材供应链,为组件客户做好全套辅材供应链服务。
2022年,公司持续开展自持平价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包括广东连州宏日盛200MW项目、陕西渭南100MW农光互补项目和整县屋顶分布式项目,并推进陕西拓日与央企合作开发100MW电站的开发和EPC总包工作。
同时,公司因地制宜对公司存量光伏电站实施差异化智能运维方案和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光伏系统运维效率。因2021年6月公司出售了陕西永富53MW光伏电站,报告期内公司总体电费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公司剩余同容量光伏电站的电费收入较去年同期仍保持略有增长。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从事光伏发电业务的企业,已具备光伏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及运营一体化的能力和成本控制的双重优势。为进一步规模化建设电站,公司将动态调整全国平价电站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以及继续深化与央国企的合作,为消纳中上游的产品创造条件,从而构造绿色循环的产业链体系。
公司坚持围绕经营战略目标,强化经营风险防控,严控负债水平,重点关注公司现金流规划与负债率的匹配度,凭借国内融资机构对拓日新能的品牌认可度,不断引入更多的低成本融资,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融资结构和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保证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953.50万元,同比增长200.81%,经营现金流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财务费用方面,随着绿色金融进一步向新能源企业倾斜,公司通过融资工具置换的方式,存量和增量利率同步降低,并不断降低有息负债规模,增加中长期资金的置换和投放,报告期内财务费用较去年减少7,158万元,同比下降44.75%。在财务结构方面,流动比率提升至2.19,速动比率提升至1.84,较上年末分别提高了0.39与0.29,偿债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至40.7%,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整体的财务结构稳健程度和发展韧性不断加强。
光伏产业上游包括多晶硅的冶炼、铸锭/拉棒、切片等环节,但由于多晶硅提纯环节扩产难度大,容易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硅料价格2022年曾一度突破30万元/吨。为抵御硅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控制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在乐山产业基地投入了新的多晶铸锭炉,自主研发多晶硅碎料提纯再利用技术,用于硅片的生产,部分硅片直接供应给电池片生产厂家,部分硅片通过代工电池片后用于自身组件的生产,有效地降低硅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利用原有的技术优势,陆续新搭建多条多晶铸锭、拉晶和切片等生产线,不断向市场推广符合行业主流的光伏硅片和电池片。乐山产业基地同比去年已实现产能和产值的大幅增长,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光伏硅片和电池片的量产化订单销售,为公司中上游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当前,全球光伏产业正处于“风口”,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从国际来看,欧盟、印度、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法案,光伏产业中长期增长空间持续向好。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越其他所有电源形式。根据CPIA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80GW~330GW,预计中国光伏新增装机95GW~120GW。从国内来看,我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产能等稳居全球首位,且国家能源局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在积极的政策引导以及企业的努力之下,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和规模持续创效,P型PERC、N型TOPCon、HJT、IBC、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推陈出新,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玻璃等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不断促进光伏发电效率的提高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光伏即将真正成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电力来源,从而在市场因素的驱动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启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重要提示:以下内容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2023年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并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公司以“发展高效低成本的绿色能源,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为使命,坚持“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经营理念,贯彻“以人为本、以客为尊、能位适配、业绩导向”的管理思想,力争把拓日新能打造为“华南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领先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企业”。通过牢抓“核心辅材、电池产品、电站应用”三大业务板块,利用深耕多年的垂直产业链、差异化的技术竞争和高端装备自制等优势,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争取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来回报公司股东。
综合多方专业机构预测,2023-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将保持25%以上年复合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500GW,光伏辅材产品在光伏装机强劲带动下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基于深耕光伏行业多年的综合优势,公司将辅材产业链逐步延伸,形成光伏玻璃、光伏胶膜、光伏接线盒等辅材一站式供应的产品配套网络。
2023年,公司陕西西安产业基地预计建成落地,同时将继续围绕光伏胶膜进行配方改进、升级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未来公司的光伏胶膜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深圳光明生产基地搭建的光伏接线盒生产线产能逐渐爬坡,正在打通销售渠道,逐步对外形成规模性销售。光伏玻璃板块公司目前引入了新型的烟气监测设备与进口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系统设备,并对烟囱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环保指标和生产能耗可得到更好地控制,光伏玻璃的产量及品质将有所提升。
光伏电站发电收入是公司的利润基石,毛利高且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为进一步扩大公司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公司将电站开拓重心定位为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及EPC承建。随着2023年初硅料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硅料价格快速下降,并带动产业链价格同步回落。在此背景下,将进一步刺激下游需求,尤其是大规模光伏电站的需求。
2023年,公司将集中力量加快建成广东、陕西等地超过300MW的自持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并利用自身开发、设计、建设及运营一体化的能力和成本控制的双重优势,继续通过与央、国企联建和自建并行的模式大力拓展全国平价电站项目,增加公司电站持有量,消纳中上游产品,创建完整的电站发电收入体系,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分布式装机达51.11GW,同比增长207.9%,已经连续两年超过集中式电站装机量,其中工商业分布式装机更是翻倍增长,“十四五”时期将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格局。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项目,同时抓紧多个工商业屋顶分布式项目的落地。此外,公司切入合同能源管理领域,为工商业屋顶分布式项目业主提供全面的节能方案与服务,探索新模式下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道路。
光伏消费产品作为公司的起家产品,一直以先款后货的形式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与利润。近年欧洲能源危机造成欧洲市场用电成本居高不下,激发了户用光伏系统的安装需求,加之国内环保理念的普及以及露营文化兴起,光伏消费产品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公司通过研判市场方向和深入分析客户需求,将在太阳能柔性组件、阳台光伏系统、太阳能灯具、移动式储能电源箱系统等新型光伏消费产品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及推广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制定精准的销售策略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需求,牢牢把握市场机遇。
光伏电池历经多年发展和技术迭代,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更低的制造成本始终是光伏电池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光伏电池技术是影响光伏产品光电转化效率的核心环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薄膜电池的代表,具备比晶硅电池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潜力、更大的规模化降本空间、更好的叠层材料属性等理论优势,使其有望成为未来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
目前公司关于光伏电池技术的研发重点为反型结构钙钛矿电池,一方面既在小面积电池进行新材料、新配方、新结构实验,另一方面也在实际生产线上结合公司已有的产线设备和工艺,进行量产化实验,为后面量产大面积器件做准备。公司在薄膜电池领域研究较早,而非晶硅和钙钛矿都属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工艺上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另外,产线使用的机械设备基本为公司自制,公司可依托自身的装备优势,更灵活地进行方案尝试,找到正确的工艺后也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扩张。
基于对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为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也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公司竞争力,充分调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及骨干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和核心团队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推动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公司在报告期内启动了股份回购事宜,并于2023年2月完成了回购。结合公司战略规划、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公司将适时启动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近年,国际贸易摩擦、地缘风险升级,全球经济环境跌宕起伏且充满易变性和复杂性,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美国、欧盟、印度、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曾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过“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或上调关税,制定排他性、歧视性的行业政策,以阻止其他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合法进入其市场。此外,国际贸易壁垒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常规贸易壁垒外,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绿色壁垒”、“议题”、“知识产权”等新形式。
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及光伏行业市场变化趋势,加大对行业和市场信息的深度挖掘,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紧跟国家战略,继续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巩固产品的海外市场地位,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受意外事件频发、产业政策限制以及产业链部分产品扩产周期较长等因素影响,光伏用多晶硅、胶膜、玻璃、银浆、焊带、铝边框、背板等原材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错配现象,光伏原材料价格容易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给公司成本控制带来一定风险。
公司坚持走市场稳健路线,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及时调整公司发展策略,完善公司产业链条,减少库存,加快周转,以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公司利用光伏玻璃原材料石英砂和天然气稳定供应的优势,沿着差异化降本增效的道路,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抵消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光伏技术的更新迭代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特别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属于技术、资本双密集型行业,“平价上网时代”带来的降本压力倒逼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随着TOPCon、HJT、IBC、钙钛矿等技术百花齐放,光伏企业只有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未来业绩稳步增长。
公司未来首先继续做好辅材供应,其次将布局更前沿的技术领域,紧跟市场趋势,继续推进各项光伏前沿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工作,适当控制短期性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并服务终端客户,提升客户满意度,不断加快产品的转型升级速度,从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光伏行业作为“走出去”的名片产业之一,行业内优势企业均有较高比例的海外业务。随着公司不断加大全球范围的业务开拓,存在以外币结算的收入按人民币计量时波动的风险,汇率波动可能造成公司业绩波动。
对此,公司将密切关注和研究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动态,订单尽可能选择采用人民币结算,有效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其他无法以人民币结算的海外客户,则选择有利的货款结算币种和结算方式,同时通过全球化采购、全球化营销及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等方式来对冲和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光伏电站如遇暴雨、强沙尘暴、冰雪、雷击等重大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光伏组件设备、电站运营设施等造成损坏,影响电站发电能力。
公司将加强对电站运维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增强运维人员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此外公司的自持光伏电站已购买了财产保险,如遇自然灾害公司将及时统计损失并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