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指出,积极引进发展核电零部件、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及电化学储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推动火力发电装备、水力发电装备、电网一次装备及二次装备等下游产业发展,引进耐高温、防短路、免维护、环保节能型的电缆和特种电线电缆,提升电力装备总装及市场服务水平。
探索氢燃料电池、氢冶金、发电侧火储联合调频、风光储一体化、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应用场景开发及商业落地。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家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要求,就加快培育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为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增强集群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数智转型,绿色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升集群绿色发展水平。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提升我省产业集群影响力。
到2027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酱香白酒、先进装备制造、磷煤化工、生态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贵州在国家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为实现“3533”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六大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围绕酱香白酒、磷煤化工、生态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集群。
1.酱香白酒集群。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按照酱香白酒“四区多点”保护区布局,壮大以优强企业领航的贵州白酒企业舰队,打造世界一流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集群规模突破3000亿元。
白酒生产。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鼓励优强企业实施一批技改扩能项目,扩大优质产能,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实力。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加强对中小白酒生产企业的规范管理,提高生产质效。紧跟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引导企业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打造,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品牌化、全国化、国际化发展。
关联产业。重点围绕赤水河流域,加大红高粱品种选育力度,增加红高粱的种植品种,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高粱,加强酿酒原材料基地建设,保障白酒酿造优质原材料供给。依托新蒲、仁怀、赤水、习水、播州等包装产业园,紧盯白酒产业包装需求,加快推进包装、仓储、物流一体的项目建设,促进白酒包装产业向专业服务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智能高端型升级,推动包装配套紧跟白酒产业需要迭代发展,为白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磷煤化工集群。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以开阳息烽、福泉、织金为核心,建设国内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以六盘水、毕节、黔西南为重点,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推动磷化工精细化、煤化工现代化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磷煤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
磷化工。重点围绕开阳息烽、福泉、织金等磷矿资源富集区域,合理开发利用磷矿资源,突破中低品位磷矿资源采选技术,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稳步发展基础磷化工,着力开发水溶肥、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复合肥等新型肥料,提升高纯黄磷、赤磷、碳一化工等黄磷后加工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医药级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精细磷酸盐、磷系阻燃剂、表面活性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
煤化工。加快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基础煤化工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煤制聚乙醇酸及深加工有机产品、煤制乙二醇及聚酯纤维、煤焦油精深加工、“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提升新型煤化工整体水平。
3.生态食品集群。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和饮食文化,围绕形成“两核三带六区”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传统优势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产区建设,持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建设特色食品园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打响知名品牌,实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2027年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落实粮食安全任务,抓好粮油生产加工,强化龙头企业保障责任,推动米、面、油菜籽加工及杂粮加工协调发展。支持开展技术攻关,研发留胚米、超临界萃取植物油等高端产品,不断创新开发荞麦、薏仁米、马铃薯、杂粮、山茶油等系列化产品,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培育茅贡米、化屋黄粑等生态粮油品牌,引领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食品制造。加快食品制造业提质发展,带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新产品,拓展新业态,提升附加值。壮大辣椒调味品、烘焙食品、天然发酵食品、功能食品、乳制品、方便休闲食品、预制菜(预制食品)产业规模。以标准引领、品质升级、品牌铸造为抓手,打造辣椒酱、酸汤、乳制品、糕点、晒醋、方便米粉等贵州特色优势产品。持续培育做大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专精特新发展,借助食品龙头企业的资本优势、市场优势、渠道优势,赋能我省特色优势食品抢抓全国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
饮料和精制茶。围绕全省茶叶、刺梨、天然饮用水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不断壮大系列饮料和精制茶产业规模。以“贵州绿茶”为引领,协同发展红茶、白茶、抹茶等产品,提升贵州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加工带动,聚焦品种、品牌、品质,打响“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建设贵州刺梨特色优势食品产区。推动天然饮用水产业整合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将“多彩贵州水”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加快融入全国大市场。
4.铝及铝精深加工集群。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以清镇、播州、兴仁义龙、凯里、水城等为重点,依托具备“铝液直供”条件的园区,加快构建集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集群规模达到800亿元。
铝开采及初加工。按照有保有控原则,有序推进铝土矿资源开采和氧化铝生产,保障铝加工原料供应。稳步推进电解铝产业发展,充分满足下游加工原料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基础科学布局,分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升铝制品加工能力,提高铝资源利用效益。
铝精深加工。充分利用电解铝直供优势,培育做大铝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国内外优质铝精深加工企业,发展铝制汽车用铸件、汽车轻量化用铝、3C及通讯用铝、轨道交通工具用铝、包装用铝及新能源电池辅件、陶瓷基片、耐火材料等铝精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体系。围绕汽车生产需求,加快推进车辆关键零部件铝制化技术成果转化。紧盯铝制轻量化材料、中高端铝合金及制品、铝基非金属材料的市场需求变化,完善细分产业链条。
5.纺织服装集群。以贵阳贵安为核心,辐射毕节、黔南、铜仁、黔东南等地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加快打造形成涵盖研发设计、原料生产、成品加工、销售商贸等环节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大众化、多元化、时尚化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以六盘水煤焦化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焦化副产苯系物,延伸苯基产业链,生产尼龙66等合成聚合物,积极发展化学纤维产业;依托毕节现代煤化工产业基础,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我省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天然纤维,建设优质蚕茧和特色茧丝绸生产基地,引进国内茧丝绸及其制品开发龙头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及茧丝绸产品开发水平。
纺纱织造。积极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及高品质纱线生产,大力提升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产品的比重,推进差别化、功能性化纤混纺纱的开发生产,发展色纺纱等优势细分品类。支持长丝织造产业发展,在发展常规化纤长丝面料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箱包、汽车内饰、蓬帆布等非服用领域高附加值长丝面料的加工。
印染。以息烽印染产业园、安龙特色工业园、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试点,统一规划纺织印染项目,统一集中供热、供气,统一进行废水处理、污泥处置,建设印染集聚区。指导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配套自建印染装备或产线,完善内部供应链。鼓励企业采用少水及无水印染、数码印花等先进环保技术,推广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印染装备。
成品加工。立足我省劳动力资源特点,大力发展工装、校服、内衣、劳保鞋靴、帆布公文包等标准化产品加工。结合国际国内消费趋势,重点发展运动、休闲类服装、鞋帽、箱包等细分品类加工。依托黔文化特色轻纺服装产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引导黔东南、黔西南、黔南、毕节、安顺加大民族文化轻纺服装产业的布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示范基地,推动黔文化特色轻纺服装产业与时尚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医疗卫生、环保过滤等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用纺织品,主动对接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龙头企业,承接高附加值加工产业转移。
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突出抓好产业培育,加快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1.新能源电池材料集群。围绕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紧盯“动力+储能”双赛道,加快壮大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集群,力争到2027年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
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以电池集成整装企业为核心主体,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电池核心引领。依托电池原材料生产企业,大力发展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三元材料及上游前驱体材料。依托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布局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及新型负极材料项目,充分发挥六盘水煤焦化优势,布局煤系负极材料项目。积极布局电解液、锂盐、添加剂等关键环节材料,引进隔膜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构建完整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依托新能源电池材料创新中心,持续推进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材料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紧盯头部企业战略布局,引进先进前沿技术和产能,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及材料。积极引导头部企业布局电池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拓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培育壮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动“电动贵州”建设,依托整车制造企业,加大车型、研发、采购、销售等投入,开发投放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汽车产品。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