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是星辰大海,这个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的银河传说即将在距离上海市区不到一小时的上海天文馆成真。
然而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它的落成并非数得清楚的工作时数,而且过程中的一个念头、一块板材,都可能改变从天空回望地球的样貌。
谁决定了这个天外来客般的建筑造型?如此宏大的天文馆里装着什么?我们在无垠的宇宙面前惊觉人类的渺小,是幸福还是孤独?
位于滴水湖边的上海天文馆建筑面积超38000平方米,这个建筑的体量无时无刻在提醒我们宇宙的浩瀚。
你可以想象上海天文馆装着一个宇宙,里面有三个“天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当你沿着旋转步道参观天文馆,就像环绕太空轨道航行。
天象厅球体有全球先进的新型光学天象仪,逼真模拟星空和宇宙漫游。当夏至的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时,悬浮的球体周围还将透出奇异的光环。
最后抵达倒转穹顶,我们像站在碗底,抬头没有任何视线遮挡,天空似乎触手可得,那一刻的感受无法言喻。
你还可以想象上海天文馆是一个时光机,它收集了八分钟前从太阳发射到地球的光,收藏了近七十件穿越光年抵达世界各地的陨石,以及高度还原的伽利略第一台折射望远镜、牛顿第一台反射望远镜。
你甚至可以想象,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存在,他们或许能察觉地球上诞生了一个新建筑,而这个建筑其实也是一个正在追踪天空的天文观测仪。
专访前我们猜测,Thomas Wong一定是个理性而又浪漫的人,否则我们和天空对话的秘密基地,不会装满这么多的不可思议。
Thomas 首先我想说的是,整个设计灵感源自外星,这说明了整体建筑形态注定是不常见、甚至不循规蹈矩的。
我们最终选择这个设计方向,是因为它对太空星际具有独特的含义,建筑外观强调了地球轨道的形式,轨道是一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却时常被我们忽略的地球特征。
这些轨道所环绕的中心,即建筑内的三个“天体”: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这三大要素承载着经典的“三体”物理问题,同时它们作为天文仪器,追踪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并提醒我们,时间的概念起源于遥远的宇宙天体。
建筑本身如同一个巨大的日晷,从这个意义上,天文馆让人联想到世界各地的古代建筑,它们都展现着地球和天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Voicer 有网友说这个建筑外形像蝴蝶酥、牛油果甚至是摩托罗拉手机,你怎么看?你说过设计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那它是从哪来的?
Thomas 肯定不是牛油果哦。我始终相信,尤其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发人深省的设计需要深入的探索研究。有很多想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我们需要超越概念本身,为建筑注入更有深度的灵魂,为观众带来更有趣的体验,通过不断推敲以完成最终的设计概念。
我们经常彻夜加班,反复折叠图纸和草稿,激烈地讨论碰撞——这是我们Ennead的工作方式,也是我们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我们倾听各个领域的意见,融合不同的想法以呈现最佳的设计方案。
设计并不是一个灵光乍现,我坚信,好的设计不是单一的声音或个体可以完成的,其背后的好奇心、交流与严谨性才是设计经久不衰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我对上述某些相似的说法不敢苟同,但我同意建筑师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设计,观众在与建筑的互动中总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和经验。大家对环境构筑赋予了多重意义,而这也是人类社会高度互联的这几十年中,建筑设计令人兴奋的部分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我们不仅是在为中国,也是在为全世界进行设计,当然会有无数的意见!
Thomas 事实上在我看来,室内才是真正体现建筑设计之妙的地方。在天文馆内部,大家穿梭于中庭螺旋上升的坡道,便能完全理解“轨道运动”的概念,并最终抵达悬挂于壮观的混凝土三角结构下的“倒转穹顶”。
这个部分极具冲击力,也是整个施工过程中我最喜欢逗留的地方。循序渐进的坡道让人在进入悬臂下方时感受到无形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在最终抵达“倒转穹顶”时豁然开朗,光线将你的视线吸引向上,天空及宇宙似乎触手可及。这种观感可以媲美我第一次走进巴黎圣母院的体验,让人叹为观止。
Voicer 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同时意味着它可以涵盖广泛的天文知识,我们还可以在里面看到什么?
Thomas 上海天文馆将收藏并展出许多惊人的藏品,涉及宇宙研究、探索等一系列主题,包括我们的“家园”太阳系。这里有身临其境的空间、宇宙探索史上的文物与工具、信息量巨大的展品,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传授包罗万象的天文科学知识。
Voicer 住在城市的人很难看到星空,上海天文馆很可能是年轻人和小朋友第一次如此接近星空,你希望他们会有怎样的体验?
Thomas 我希望他们能以一种宏观的、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宇宙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为宇宙之大无穷与奥秘所惊叹,激发更多的求知欲。
太空可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纵观人类历史与文明发展,天地之于人类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对于我们,特别是孩子而言,未知的想法或从未触及的领域总能让人浮想联翩。
如你所知,Ennead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罗斯地球与太空中心的主创建筑师,每每看到其间参观的孩子们脸上兴奋的表情,我真的很高兴。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对上海天文馆的反应。
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打造一座能让观众更近距离了解宇宙的建筑——而这不仅限于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甚至是让观众和星星直接互动,无论他们的年龄与教育背景如何,只要简单地观察建筑和阳光的互动关系,就能理解天文原理的要义。
Thomas 其实很难讲我究竟最喜欢天文馆的哪个部分,但我认为天文馆的球体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它几乎悬浮于整个建筑之上,如同一个被地球捕获却又不断抵抗地心引力的天体。
2019年夏天,当我还在施工现场的时候,我们亲眼见证了球体周围随日照不断变化的太阳光圈,夏至的光晕铺满地板。这个奇妙的时刻,正是我们最初想象的建筑效果,看到它着实而深刻地呈现了,让我松了一口气!
Thomas 我想说的是,做这样一个项目比任何其他事都更需要坚定的决心。建筑本身并不简单,而更难的是,如何在无数问题和挑战中保持初衷。古往今来的建筑师都是这样,我们的工作是为公民空间服务,我们有责任创造出经久不衰、积极正面的公共文化空间。认清目标,保持初心,才是设计中真正的挑战。而关于勇气,我相信太空探险家需要的,比我们要多得多!
Voicer 天文馆无疑是一个非常梦幻的地方,在整个建筑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让你觉得幸福的时刻?
Thomas 整个天文馆项目从无到有,终于问世,我很自豪、很开心,甚至有些苦乐参半。这种感觉难以形容。有点像看到孩子结婚成家,你们依旧保持联系,但他们不再在你身边了。这就是建筑师的必经之旅,然后又是下一个设计挑战。
Thomas 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我往返于纽约上海之间,在时差中不断思考如何解决今天碰到的大麻烦。经营一个建筑事务所经常会让你彻夜难眠。幸运的是,在Ennead我有一群很棒的合伙人,还有事务所里出色的建筑专业同事,和我一起走过这段旅程。这些都提醒着我,挑战正是要被克服的,吃一堑长一智。
完成项目的过程总是有压力的,无论是时间、预算还是其他并发需求。但我非常享受花时间思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最常思考的是,如何做出真正有影响力、有意义、有艺术性的东西?这才是线年天文学家、中国首位国际天文学会叶叔华(现年93岁)提议兴建上海天文馆
我经常会想象在遥远的将来,或许有人会在历史遗迹中发现这座建筑,而那时,它依旧闪闪发光,拥有着建筑赋予人文的力量:圆洞天窗的日照光晕,沿阶梯攀升的中庭,躺在倒转穹顶凝望云卷云舒……
天文馆的外立面,也是整个项目中非常有趣的一个可持续发展代表——高性能的外表皮结构,由多面阳极氧化铝版组成雨幕,某些区域则由玻璃纤维混凝土(GRC)板构成。每块板材都有所不同,编织成丝带般的外立面。外表皮与相对最小的开窗区域减少了过量日照,这也是节能减排的一个关键。
Thomas告诉我们,他第一次参观天文台,是在1970年代他长大的密歇根州小镇,有一个很小的、甚至有些过时的天文馆,和现在相比那里没有任何先进的数字技术,但对于一个在郊区长大,没什么机会接触到天文信息的孩子而言,他说,那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人生启示。